MENU
EN

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年 | 播下红色火种 迈向全球领先

2021-11-23 17:14:50 浙江依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阅读

微信截图_20211123171510.png

30年前,来自浙江海盐的一声喜报,宣告了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大突破,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30年间,中国核电事业快速崛起。技术上,从跟跑、并跑到世界领先。体量上,目前全球排名中,中国大陆核电在运核电机组51台,装机容量5326万千瓦位居第三。在建核电机组18台,装机容量1885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秦山核电的控股股东,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会如何规划这个“元老”的新未来?中国核电又有何新的发展方向?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

    01

    发展历史独特 带动影响深远

(记者,以下简称“记”)

记:都说中国大陆核电事业从秦山起步,如今,秦山一期核电站安全发电已30年。在您的印象中,秦山核电的发展有何特性?

   (卢铁忠,以下简称“卢”)

卢:从1985年3月20日开工建设到1991年12月15日安全发电,秦山核电站用了6年多的时间,被誉为“国之光荣”“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在此之前,我们国内的核事业主要还是围绕着国防相关的任务开展,核能真正民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从秦山一期开始。所以整体上来说,秦山核电在中国核电的发展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一块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播下了我国核电事业蓬勃发展的红色火种。

安全发电30年以来,秦山核电接续努力,已发展成为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全面、核电运行管理人才最丰富的核电基地,2020年秦山核电9台机组共有 8台机组达到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满分,运营管理水平位居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基地建设还培育了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核安全文化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完整的安全生产运行管理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能驾驭多种堆型运行和管理的人才队伍。

秦山核电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达到的业绩水平都是极其不易的。因为它堆型多,机组数量和种类也多,很多时候都要靠成员单位自身去努力创新,这增加了我们的管理难度。但也正因此,促使我们吸收融合多方面经验,从而对我们的生产管理水平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年各个电厂的大修工期基本上都做到了二十几天,以前都是三四十天。由于创新改进,从而获得大的突破。

记:秦山核电的发展,在整个中核集团乃至整个国家的核电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卢:作为中核集团下属的专业化公司,中国核电正是在吸收、集成、发挥秦山核电30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技术、人才、管理、资产、先发优势基础上,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从取得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到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在福清核电投入商运,再到特定市场多用途堆乃至快堆等先进反应堆堆型的开发和建设等多个成就,我们创造了多个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第一,支撑起我国核电事业的半壁江山。

现在我们积极参加WANO组织的活动,把不同的人派到东京、亚特兰大、莫斯科等不同的中心去工作,带回来不同的经验和信息,这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能力提高。我们计划把相关单位组织起来沟通交流一下,把好的地方汇总推广后,相信运行业绩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而作为中国核电控股的明星企业,秦山核电始终发挥着“领头羊”和“顶梁柱”作用,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担国任、勇立潮头的卓越品质。近些年中国核电的运行业绩取得很大成就,也离不开秦山核电运行业绩的支撑及其经验积累。

另外,核电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内涵,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带动并提升国家重大装备及关键材料等领域的创新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核电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秦山二期选择建65万千瓦而不是100万千瓦机组,就是由当时国内汽轮机制造水平决定的。在秦山核电30年的发展带动下,这些都不再是问题。所以从秦山核电的发展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国核电相关行业的发展轨迹。

    02

    利用“元老”优势 做好“十四五”文章

记:近年来,在秦山核电的发展基础上,中国核电乃至中核集团的核电事业也迎来阶段性的坦途。下一步,在中核集团的“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中,中国核电有怎样的使命?工作重点是什么?

卢:作为中核集团的一员,中国核电是集团核电业务的开发主体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通道,是支撑实现集团公司“三位一体”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公司将紧扣集团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和“十四五”目标任务要求,确保核安全,实现核电运行业绩全球领先,加快实施“核能+非核清洁能源+敏捷端新产业”三大产业领域布局,持续提升核心能力,实现由核电生产企业向清洁能源生产与服务企业跨越。公司将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治理,完善信息披露,保障好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等。

首先一定要推行集约化管理,加大降本增效的改革创新力度。像商务采购、设备管理、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等,都要通过集约化整合运作,采用采购中心等组织方式。集约化管理有三点好处。首先,核电大发展阶段,集约化人才管理,可以解决新厂人员需求和经验不足问题。其次,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集约化运行,可以降低机组的人员匹配数量,每年节约数十亿元的成本,能创造实实在在的利润。另外,新厂址开发时,成立设置各类中心正好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的配套产业期望,引入的高层次人才也能较好促进企地融合。

其次是制定并落实好核电新厂址开发相关的详细规划。这不仅是为了把中国核电自身做大,也是为了满足全集团的上下游产业链关联单位的业务扩展需求。目前我国核电站都建在沿海发达省份,在“双碳” 目标压力下,如果不发展核电,不保障好清洁能源供应,以后内陆和沿海经济水平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尤其沿海厂址已经开发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应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内陆核电厂建设的可行性。虽然目前宏观层面还未放开,可我们关于内陆核电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一直没有停。一旦国家政策放开,我们要确保 “手头有货”。

第三个是要把非核清洁能源工作多做一些。发展非核清洁能源产业是上级单位的考核要求,也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支持。所以“十四五”末,我们力争实现风电、光伏项目运行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非核清洁能源成为百亿级产业。

我们也在尝试发展敏捷端产业,加强与高校、研究院等创新机构合作,瞄准关乎能源行业发展的前沿科技,积极开辟新投资布局,力求取得新突破。目前我们和清华大学软件学院联合成立了数字化核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十四五”期间争取拓展几个业务板块,目前还在摸索阶段。

记:中国核电将如何规划秦山核电的发展方向?哪些工作能够利用秦山核电站的“元老”优势?

卢: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秦山核电形成了安全环保、自主创新、群堆管理、人才摇篮、文化引领、对外服务、公众沟通、企地共融等一系列优势,这都是推动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中国核电将积极发挥领导作用,帮助秦山核电谋划好下一步发展。

目前秦山核电已形成了“一体两翼”的规划:“一体”是指以9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为重心,“两翼”主要还是要围绕新厂址开发以及技术服务做文章。

我们要协助秦山核电持续保持9台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环保运行,推动数字型管理建设,抢占智慧核电的高地,成为世界核电运营管理的领跑者;融合中核集团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规划,推动在浙核电新厂址开发;依托秦山核电30多年的深厚历史积淀,集成开发面向市场的产品,使其成为核电管理、体系、标准、产品和人才的重要输出地。

特别是技术服务方面,我们有这么大这么强的人才队伍,可以为同行或相关工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而且核电安全标准比较高,核安全文化也是我们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把核安全管理理念和制度进行系统化、市场化输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管理水平,也能够为国家的安全管理规范化做一些贡献。

    03

    实现“双碳”目标 核能不可或缺

记:您如何看待秦山核电的“零碳未来城”计划?

卢:我觉得秦山核电这项工作开展得很有意义,首先搞活了秦山,管理机制也好,人才队伍也好,都活起来了;二是使秦山扩大了规模,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三是零碳本来就是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我们能够主动去做,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核电乃至中核集团在国内的影响力。另外其对地方经济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好处。

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中国核电迎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目前有何针对性的战略规划?

卢:要助力国家实现“双碳”能源战略目标,不大力发展核电很难完成任务。我国已有30多年的核电安全发展历史,发展核能是实现“双碳”目标最为现实的战略选择,而且我国已具备成为核电强国的发展条件。

中国核电是中核集团助力国家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深感后续责任重大,使命也很光荣。我们将聚焦主业,推动核电产业安全高效发展,确保在运机组安全可靠运行,抢抓机遇实现新机组的核准建设同行领先,引领我国核电事业前进的方向。同时努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地热等非核清洁能源,加快培育敏捷清洁技术产业业务。

目前我们在核能多用途、氢能/储能等能源新技术、能源服务等领域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但在新技术、新业态、新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的人才储备、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有限,新产业拓展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新时代对核能产业安全发展也提出更高要求。

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中国核电将“五业并举” 赋能清洁美好未来:一是践行核安全文化,打造金字招牌,持续壮大核电市场规模。二是探索模式创新,协同客户需求,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三是发挥核电技术服务专长,促进核能事业国际合作步伐加快。四是坚持融合发展,发挥核电基荷电源属性和核电厂址地利优势,壮大非核清洁能源产业。五是坚持创新发展,积极突破敏捷清洁技术产业。适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产业推广。

记:未来,中国核电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有何优势与困难?将如何应对?

卢:核电产业国际化是复杂和艰巨、系统化的工作。首先,核能合作事业是国家间百年联姻的工作,国家支持是先决条件,企业自身可自由掌控的权限不多。其次,核电项目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中国核电在国际核电市场的口碑树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久久为功。当前我们主要依托秦山核电、中核武汉等,并通过集团公司对外的合作平台提供涉外技术服务支持,已经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和较好的客户满意度,后续还需要继续拓展。我们也会尝试发展一些境外风、光能源相关的业务。当然我们也需要开阔视野、加快培养外语能力强、专业能力好、综合素质优的国际化人才队伍。除了搞实业,接下来我们还要探索核电科技研发合作,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发展和构建全球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的正向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中国核电的国际化,首先就是输出标准,我们要努力建立一套以中国核电为主的国际化标准,供有需求的国家或组织采用,继而带动我国核电技术服务的配套输出。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一些国际行业组织的交流互动,不断刷新我们的生产运营管理水平。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强内功,从技术到管理都做到全球领先,取得不可替代的国际话语权。